日常,有些父母从来不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孩子在学校干了什么都不了解。也有些父母挖空心思和老师交流,可就是成效不好。作为一名父母,你真的会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吗?你们的交流真的促进了孩子成长吗?
一位定居海外的母亲把自己与老师交流的方法总结出了五点,非常有启发,一块儿听听:
我在爱尔兰时只有六六一个孩子,我是学习英语出身,没语言障碍,与六六老师的交流非常顺畅。三年前大家落脚在法国,那时我法语半句都不会,跟老师交流都是用英语,可法国人不喜欢说英语。不过,慢慢地,我与孩子老师也能交流了,虽说讲不出什么太有深度的话题,但对于孩子的1日常规与学校生活的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没什么大问题。现在,我与老师的交流结果非常不错,六六的学习状况比较理想,作为父母所给的支持,老师也一再表示了一定和感激。
我也在想,在语言不通的状况下,可以把交流的劣势变成优势,这是为何?我汇总了一下五个和老师交流的要点,期望可以给父母一些启发。
1、学期初的见面,说明我们的态度
仿佛日常的好多事情,态度决定所有。
在和老师交流的这件事上,父母的态度更是决定所有。
作为中国父母,大家一定是所有为了孩子,这一点上全世界人民都比不过大家。可是当面对的是外国老师时,假如我们的态度很守旧且被动,或者是很自我和封闭。那样跟老师的交流在开始前就有非常大的障碍。
我的经验是,在学期刚开始就跟老师单独进行一次交谈,可长可短(就算语言不太灵光),让老师知道孩子大概的家庭状况,更要紧的是父母的态度。
在这次交谈中,父母可以大概的把孩子的生活情况,生活背景,点性格特征点,优势劣势都简单的跟老师交流下。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简单的交谈认识一下这个老师的性格特征,是开朗外向还是内向守旧?父母知道这类状况可以有些放矢地筹备下面的交流安排。
所以,不能忽视这个简单的交流,假如父母的态度是想跟老师交流、跟老师开诚布公的交谈、互换有关孩子的信息,这也是帮助老师的工作,当老师的没不想的。
还有一点是假如孩子感到老师和父母的态度是一致的,那样他们就会有更强的是非意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印象就会愈加深刻。
2、按期见面
法国的学校每年在开学期间有个父母会,这之后的见面都是取决于孩子们的状况。
我的经验是,学期伊始跟老师见一次面,学期1/3再见一次。
此外,天天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时也时常的跟老师打个招呼,以便准时与老师交流需要父母帮助的问题。假如人在国外的父母感到有哪些差池是不明就里的,那样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跟老师通晓。
老师与父母的见面会给孩子们一个提醒,大大家是统一战线的,他们常常互通消息,所以作为小同学,应该意识到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以免大大家见面时会谈论出比较沉重的话题。
3、从内心的深处尊重老师
法国的老师可能并不那样亲切,但大多还是非常敬业的。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讲,大家做父母的对老师都要是满怀尊敬的。法国每一个班级班额30个学生是上限,貌似不多,但想一下他们的养育理念是不要惧怕表达和争论,国训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所以在这类大方向的引领下,每一个人在集体里都会有多少的自我,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想把一每天的内容进行顺利真的困难,说简单些,这类孩子非常难教。
所以,我一直都是对孩子们说老师的辛苦和不容易,我永远不会守着孩子说老师的不是,更不会评说老师的作业给得太多了如此的话。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一个社会平台,跟老师友好而信赖的相处是尤为重要的。上学期结束,我和儿子女儿一块亲手给班主任们做了饼干,儿子只有一个班主任和一个生活老师,而女儿不光是给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我也提醒她要给。虽说外国人不会强调1日为师终生为父,但我期望我的孩子们会尊重老师的人、尊重老师的劳动。毕竟有了尊重作为首要条件,所有都会很容易进行。
4、信赖,真的的信赖!
大家既然把孩子交给人家了,那样大家就应该选择相信老师,相信老师的办法。
我说的不是迷信,不是所有事情面前都没我们的判断,而是在经过判断之后,可以公平而客观的看待实质状况,从而做出积极的消化和回报。
顺顺的班主任是一个很爱留小纸条的老师,虽然还没给他留过条子,可是能看出她是一个任何事都爱较真、又有的挑剔的人。记得有一次,我送小二去上学,孩子由于开心上学所以蹦跳着进入教室,我平时里对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习惯需要的挺严的,而那天我确实感觉没什么过火的举动,但他的老师在教室门口迎上去说了句:你要静一点,你目前进入教室了,知不知道?要静一点。还有,你跟我问好了吗?进门第一件事要问好,知不知道?
她说的道理都对,可就是方法太生硬、语气太冷漠,让我不禁想起其他父母对她的评价:吹毛求疵、求全责备。
我当时真想进门跟她问问状况,可是转眼看到小二,两眼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话,并且点头认同,说明他是同意老师这种方法的。
是呀,不可以说孩子年龄小就能任性妄为的。上学的一个要紧学习内容不就是学习同意吗?同意集体生活的步伐,同意集体生活的规矩,同意管理者发出的指令,同意暂时离开母亲父亲视线的时间,同意和其他小朋友推荐玩具,更包含同意来自老师的批评和教诲。
所以,我什么也没说,远远地看着,之后转身走了。
5、当有话要说时,肯定注意措辞和说话的机会
我感觉好多状况下,人与人之间交流地不顺畅是由于说话的办法、措辞的方法与说话的机会不对。
话说上次看到老师那样严苛的对待小二,我的心里咯噔了好久,虽说当时我说服了自己同意了双眼看到的画面,可是我一直感觉我需要说些什么。
我找了一个周五的清晨,没多少父母围着老师的时间,很轻松地问老师小二平时里的行为习惯等等问题;这个对话是个引子,是很感情用事驱使下的对话。
老师说了些顺顺的优点和特征,能看出来,老师对顺顺各方面的状况非常认可。
我顺着她的话说下去:顺顺毕竟是个男生,有时一开心了就会手舞足蹈的,也不了解会不会给你添余外的负担。那天我看他进门四脚朝天的,也没跟你打招呼,你把他拦住了,还很认真地对他解说了在教室里的规矩和见到老师要问好的重要程度。如此他记得就非常了解,对吧?!
老师可能没料想我那天看到了这一幕,听我说起时一愣,之后缓和地笑了笑说:是呀,大家这个教室建材结构非常特殊,假如孩子们每一个人都发出稍大点的声音,回音特别的大,所以为了不影响其他的小朋友,我需要大伙只须进了门就只能静静地走。
我想,假如我不是用这个机会、这种方法跟老师轻松地聊起这个话题的话,大概就是一个老师感觉父母挑剔、父母感觉老师苛刻的结果;但换了一个交流方法,我不但获悉老师的苦衷,从而理解了老师的立场,并且也给老师提了个醒,告诉她父母也有我们的途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
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学生父母,就是一个对孩子的事比较上心的母亲。我深知跟老师交流顺畅、有效的重要程度,也了解作为外国母亲的大家有不少的挑战要面对。但如此的事就是靠心思和时间的。老师也需要通过不一样的方法去知道外国父母,只须父母的心意足,老师一定会想配合。